随着全球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种子市场将会出现更多创新和多样化的机会,例如,生物技术育种、数字化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为种业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此外,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偏好正在推动农业生产中使用无农药、无化肥的种子,这促进了有机种子市场的发展。
一、全球现代种业行业现状
1、市场规模稳步扩张
近年来,全球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全球市场调研公司XYZ-Research进行统计,2015 - 2020 年全球农作物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1.3%,2020 - 2025 年预计将提升至 2.6%。同期,全球生物育种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3% 和 3.3%,未来其增长速度将快于整体行业增速,2020 - 2025 年全球生物育种市场规模占全球农作物种子市场的比例将从 48.4% 增加至 50.1%。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全球人口增长、消费升级以及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更是为种业市场注入强大动力,如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出的抗虫、抗病、耐旱等优良性状品种,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拓展了市场空间。
2、细分市场特色鲜明
在全球种业市场中,不同细分领域各具特色与潜力。粮食作物种子作为刚需,市场需求稳定且庞大,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玉米种子因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及生物燃料行业,市场规模尤为突出。蔬菜种子市场则呈现多样化、高端化趋势,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特色蔬菜需求的增长,彩椒、西兰花、樱桃番茄等特色蔬菜种子备受青睐,且有机蔬菜种子市场发展迅猛。花卉种子市场注重品种创新与观赏价值提升,玫瑰、郁金香、兰花等传统花卉不断推陈出新,多肉植物、观赏草等新兴花卉品种也异军突起,满足不同场景的装饰需求,凭借高附加值产品获取较高利润空间。
3、前沿技术多点突破
当前,全球种业育种技术正迈向高新化,诸多前沿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 - Cas9 宛如精准 “分子剪刀”,可对作物基因进行定点修饰,快速培育出具备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如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团队通过编辑生菜基因,使其维生素 C 含量大幅提升。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对个体遗传潜力进行精准评估,加速育种进程,在奶牛、猪等畜禽育种中广泛应用,提高了选育效率。智能育种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育种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信息,为育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精准定位目标性状,缩短育种周期。
4、技术应用成效显著
跨国种业巨头率先将高新育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实践,成效斐然。先正达运用基因编辑与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开发出抗多种病虫害的玉米、大豆新品种,显著减少农药使用量,提升产量与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拜耳整合智能育种平台,实现从种质资源筛选、杂交组合设计到田间试验监测的智能化操作,大幅提高育种效率,降低成本,以更快速度将优质新品种推向市场,满足种植者需求,稳固其在全球种业的领先地位,引领行业技术应用潮流。
5、巨头垄断态势犹存
全球种业市场呈现显著的寡头垄断格局,拜耳、科迪华、先正达、巴斯夫等四大巨头占据主导地位。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解读,2020 年四大巨头分别占全球农作物种业销售额的 23%、17%、7%、4%,销售规模前四名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合计(CR4)达 51%。这些巨头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每年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如拜耳 2021 年农业业务研发投入 24.3 亿欧元,占农业业务收入的 12%;拥有海量的专利技术,构建起强大的技术壁垒;掌控全球优质种质资源,通过长期积累与战略并购,垄断关键品种研发与推广,掌控市场定价权,挤压中小种企生存空间。
6、特色竞争优势凸显
在巨头垄断之下,部分中小种企凭借差异化战略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丹麦的丹农专注于牧草、草坪草种子业务,凭借对草种特性的深入研究,培育出适应不同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草种,供应全球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及牧场,在草种细分领域独占鳌头。中国的隆平高科深耕水稻种子领域,依托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超级稻系列品种,凭借高产、优质特性,占据国内水稻种子市场较大份额,并逐步拓展海外市场,以特色品种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中闯出一片天地。
7、产业链一体化趋势
近年来,全球种业掀起并购热潮,重塑产业生态。典型如拜耳收购孟山都,交易金额高达 635 亿美元,合并后拜耳在全球农药市场份额约占 28%,美国玉米种子市场占 36%,大豆种子市场占 28%。中国化工以 430 亿美元收购先正达,强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种质资源、育种研发到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协同,提升规模效益与市场话语权,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 “强者恒强” 局面,促使全球种业格局向头部企业聚集。
为满足种植者一站式需求,现代种企纷纷向 “种子 + 农化 + 服务” 一体化转型。拜耳搭建农业信息平台,结合智能农机设备,依据种植区域、作物品种为农户定制从种子选购、化肥农药精准施用、田间管理到收获的全程解决方案,实现种子、农化产品与数字化服务深度融合。先正达在多国推出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如美国的 AgriEdge Excelsior、中国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业务模式 MAP 等,提供实时气象、土壤监测、病虫害预警等服务,助力农户科学种植,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开启种业发展新篇章。
二、中国现代种业行业现状
1、种质资源保护加强
种质资源作为种业创新的源头,近年来我国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持续发力,成效显著。历时 3 年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圆满收官,大规模、系统性的普查工作犹如一场 “资源寻宝之旅”,动员了 150 多万人参与其中,新收集农作物资源 13.9 万份、畜禽资源 27 万份、水产资源 12 万份,新发现帕米尔牦牛等畜禽品种资源 51 个,抢救性保护樟木牛等一批濒危珍稀资源,初步摸清了种质资源家底。
在种质资源库建设领域,多点开花、全面推进。国家农作物、海洋渔业种质资源新库建成运行,宛如两座坚实的 “种质堡垒”,可满足今后五十年资源战略保存需要;畜禽种质资源库也在加快建设步伐。各类种质资源库(圃、场)蓬勃发展,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场)数量达到 318 个,159 个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活体保护实现全覆盖,为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与有效利用构筑起全方位防护网。
以黑龙江垦丰种业为例,其种质资源库建设走在行业前列。早在 2016 年就率先建成面积 1000 平方米、库存容量可达 40 万份、技术全国领先的种质资源库,目前一期工程共保存有各类种质资源 9 万余份,完成评价种质资源 5 万多份。种质资源库依据保存年限设置了长期库、中期库与短期库,分别承担着 30 - 50 年、10 - 15 年、5 - 8 年的种质资源保存重任,确保种子在适宜环境下长久维持活力与遗传特性。通过构建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种质资源表型、库存、繁育等管理功能,并与商业化育种平台无缝对接,为育种工作提供强力数据支撑,推动种质资源从 “藏得住” 向 “用得好” 转变。
2、育种创新成果丰硕
育种创新是种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国在这一领域屡获佳绩。国家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生物育种重大项目重磅启动,如同种业创新的 “引擎”,为科研注入强大动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扎实落地,各方科研力量协同作战。在技术层面,自主研发的 2 把基因编辑 “剪刀” 加速产业化应用,生猪、奶牛等专用育种芯片具备国产化替代实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枷锁”,为育种开辟自主创新路径。
重大品种培育捷报频传,多个自主培育品种崭露头角。肉牛品种华西牛近三年冻精市场推广占比达 17.8%,逐步在国内肉牛养殖市场站稳脚跟;12 个自主培育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市场占有率攀升至 35%,在水产养殖领域 “大放异彩”,改变了虾苗依赖进口局面;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5.1%,并成功走出国门、出口坦桑尼亚,开启国际化征程。这些突破性成果彰显我国育种技术从 “跟跑” 向 “并跑” 乃至部分领域 “领跑” 转变,为农业产业升级筑牢根基。
3、良种供应保障有力
在良种供应端,我国构建起坚实保障体系,确保农业生产 “用种无忧”。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持续稳定在 96% 以上,犹如为粮食丰收撑起 “保护伞”,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 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完全自给,实现 “中国粮用中国种”。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 91%,大豆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虽单产与国外尚存差距,但保障了国内基本供给,部分农作物种源已基本自给。
企业作为良种供应主力军,在新品研发与推广上成绩斐然。隆平高科种业收入超 35 亿元领跑行业,荃银高科、苏垦农发等企业紧跟其后,众多种企加大研发投入,每年参试品种众多,审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数量可观,如垦丰种业每年审定品种约 30 个。这些企业依托自身科研团队与繁育基地,将优良品种源源不断推向市场,良种供应网络覆盖全国,为不同区域、不同种植需求提供精准适配良种,支撑我国农业生产连年丰收。
4、企业竞争力待提升
我国种业企业呈现 “散、弱、小” 格局,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市场集中度看,行业前 7 家企业种业营收占比合计(CR7)低于 10%,而早在 2020 年,全球种业中前 5 名企业市场份额合计已达 52%,对比鲜明。国内种企数量众多但规模有限,9841 家持证种企中,总资产超 10 亿元的仅占 0.4%,75% 种企年营收低于 1000 万元,多数企业在研发投入、人才储备、市场拓展等方面捉襟见肘。
国际种业巨头凭借雄厚资本、强大研发实力与全球化营销网络掌控市场话语权。以拜耳、科迪华等为代表,每年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如拜耳 2021 年农业业务研发投入 24.3 亿欧元,占农业业务收入的 12%,构建起深厚技术壁垒;手握海量专利技术,垄断关键品种研发推广;全球布局生产基地与销售渠道,掌控优质种质资源,挤压我国种企国际市场空间,使我国种企在国际竞争中面临 “高端缺位、低端过剩” 困境。
5、育种技术有短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育种技术短板明显,尤其在生物育种、智慧育种等前沿领域差距显著。在生物育种方面,技术成熟度、复杂度、协同度不及国际先进水平。全球转基因商业化起步早,积累深厚,国外转基因事件成熟且市场认可度高,如科迪华的 TC1507 单一转化事件参与组合频繁;我国批准转化事件少且未经充分市场化检验。国际上玉米转基因多基因组合是常态,含基因数量多,国内公开报道多为 1 - 2 个基因。国外转基因由企业主导,研发与产业化衔接紧密,我国国有科研机构主导特征明显,企业参与度低,联合松散。
智慧育种领域,我国尚处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已迈入 “生物技术 + 人工智能 + 大数据信息技术” 的育种 “4.0 时代”,我国多在 “2.0 时代” 至 “3.0 时代” 徘徊。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等新兴技术研发上,我国原始创新不足,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滞后,国际竞争力弱,制约种业向高端迈进,影响种源核心竞争力提升。
6、知识产权保护需强化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出,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扰乱市场秩序,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套牌侵权现象在种子行业曾屡见不鲜,“育种不如买种,买种不如套牌” 歪风盛行,部分不法分子盗用品种权,以次充好,严重损害育种企业利益,使真正投入研发的企业 “寒心”。
尽管我国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如《种子法》修订增设 “新品种保护” 章节,出台侵权案件审理司法解释等,但在落实过程中面临诸多难点。侵权行为隐蔽性强、取证难度大,基层执法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行政与司法衔接不畅,导致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难以对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阻碍种业创新生态良性构建,亟待优化强化保护体系。
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XYZResearch),系国内领先的行业和企业研究服务供应商,并荣膺CCTV中视购物官方合作品牌。公司秉持助力企业实现商业决策高效化的核心宗旨,依托十年行业积累,深度整合企业研究、行业研究、数据定制、消费者调研、市场动态监测等多维度服务模块,同时组建由业内资深专家构成的专家库,打造一站式研究服务体系。瞭原咨询凭借先进方法论、丰富的案例与数据,精准把脉市场趋势,为企业提供权威的市场洞察及战略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