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多肽药物市场中,外资企业如诺华制药、美国赛生、瑞士辉凌等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品牌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本土企业如翰宇药业、中和药业、双成药业、圣诺生物等也在快速崛起,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多肽药物行业竞争格局现状
多肽药物市场目前主要由跨国企业领航,而国内企业通过开发仿制药及推动研发创新等策略,正稳步渗透市场,朝着国产替代的目标迈进。由市场调研机构进行统计得出,2023年,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在全球非胰岛素多肽类药物销售中独占鳌头,全年总营收高达212.0亿美元,其中针对2型糖尿病的注射液Ozempic贡献了139.2亿美元的收入,同比激增60%。随着一些关键专利药物即将失去保护,国内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开始涉足多肽药物领域,产品线日益丰富。
从2015年1月至2024年5月,企业开展的多肽药物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数量已达到301项,涵盖了多个治疗领域: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领域占据了31.0%的份额,共有125项;肿瘤领域有38项,占比9.4%;消化系统疾病领域29项,占比7.2%;免疫系统疾病领域26项,占比6.5%;泌尿系统疾病领域20项,占比为5.0%。
一些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抢占市场先机,正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拓展。诸如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丽珠集团等制药巨头,以及CRO/CMO行业的领导者凯莱英等,都已涉足多肽领域。
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专注于多肽药物研发生产的特色企业,如成都圣诺生物、双成药业、诺泰生物、翰宇药业等。这些企业中的部分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多肽“原料+制剂”研发及规模化生产体系,并开展了CDMO业务,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此外,它们还向上游高级医药中间体领域进行业务延伸,如成都圣诺生物和诺泰生物等,其业务范围覆盖了从上游高级医药中间体到多肽原料药、多肽制剂以及多肽CDMO的全产业链,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多肽药物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多靶点药物研发与跨治疗领域的拓展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兴动向,企业通过扩大布局范围有望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多肽药物适应症范围的拓宽,正激发众多企业投身研发创新,开拓新的治疗领域。
礼来公司的替尔泊肽正致力于验证双靶点的卓越疗效,在72周的治疗周期内能够实现相对于基线20%的减重效果,并正在探索三靶点激动剂Retatrutide在治疗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中的潜力,该激动剂作用于GLP-1R/GCGR/GIPR三个靶点。调研报告指出,2023年,国内在GLP-1药物减重治疗领域有望迎来突破性进展。
目前,已有多个针对减重的药物研发管线正在进行中,这些药物的靶点主要集中在GLP-1受体上。其中,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和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进展最为迅速,已经实现了商业化。信达生物的IBI362、先为达与凯因科技合作开发的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以及复星医药的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其减重适应症均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企业正专注于研发创新,以期通过推出创新产品来抢占市场份额。
在合成工艺方面,化学合成法中的固相合成法是多肽规模化生产的主要手段,具有提纯简便、自动化生产水平高等优势。在多肽的合成与分离纯化领域,蓝晓科技与纳微科技是国内的主要代表企业。固相合成是多肽生产中最为常用的方法,而固相载体是影响合成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蓝晓科技成功研发出机械强度高、活性位点分布均匀的多肽固相合成载体,且产品种类丰富,有望从多肽药物生产规模的扩大中受益。纳微科技则专注于药物生产中的分离纯化环节,主要生产离子交换层析介质、硅胶色谱填料等产品。其产品已成功应用于不同研发阶段的多肽药物项目中,其中利拉鲁肽药物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瞭原调研报告网(yjbzr.com)隶属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英文简称:XYZResearch),是国内领先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企业研究、行业研究及细分市场研究、调研报告服务供应商。分析师团队通过有效分析复杂数据和各类渠道信息,助力客户深入了解所关注的细分市场、行业分析报告,包括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市场进入策略、用户结构等,包括深度研究目标企业组织架构,市场策略、销售结构、战略规划、专项调研等,帮助企业做出更有价值的商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