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产品行业发展趋势
1、品牌化发展趋势
品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化的进步。当前,农产品品牌化已成为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的重要趋势。品牌化以农产品的 “三品一标” 为主要内容,满足人们对美好品质生活的需求,确保农产品不仅生产得好,还要卖得好,让消费者得实惠,农民得收益。
品牌农业具有多个特点。首先,部分区域公共品牌具有显著公共品特性,是由农业科技、消费需求、农业资源禀赋和地理文化等因素共同铸就。其次,品牌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地理环境、气候干湿、日光温差、人文环境等因素,部分地理标志产品还受产能规模限制。再者,农产品具有周期性、地域性和品种更新换代的特点,消费者需求随时间和地区变化而不同,品牌内涵也需与时俱进。此外,农产品品牌生产科技含量不高,易学易仿,受市场供需影响大,品牌保护难。但品牌能够带来农产品的溢价,通过打造优势品牌,建立产品的护城河,形成高溢价机制。
根据市场调研报告指出,我国品牌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品牌农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国家相继出台文件推进品牌建设,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性高,开展了园艺作物 “三品” 提升行动、“一村一品” 试点等,初步形成了以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为基础、以产销促进和品牌推介为抓手的品牌农业工作机制,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涌现。品牌农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农产品以品牌化方式拓展国际市场,出口贸易规模增长,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品牌建设还带动了产品提质和农民增收,消费者对 “三品一标” 的综合认知度提高,无公害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价格上涨,企业效益增加。
然而,品牌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和市场经营主体对品牌建设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有商标就是品牌,“重生产,轻品牌” 现象普遍,缺乏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和文化挖掘。
2、标准化发展趋势
未标准化的农产品往往存在品质不齐的问题,如大小不一、色泽不一、损伤等。农产品的标准化是数字化的结果,也是品牌农产品的根本保证。
农产品标准化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种养的商品交易、物流配送、支付结算、体验场景、供应链、环境、卖场、空间、再生产资源等,要做到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 “无缝对接”。具体来说,有农业基础标准、种子和种苗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管理标准等。种子、种苗标准包括农、林、果、蔬等种子、种苗、种畜、种禽、鱼苗等品种种性和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等。农产品的标准化,从生产环境(土壤、水质、大气等)、生产过程(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等的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间、施用次数等技术规程),到产品品质(外观、营养、卫生质量等)、加工包装(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环节都有一系列标准。
实现农产品标准化需要多方面努力。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农产品标准,基于科学知识和专业经验,考虑消费者需求和健康,涵盖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次,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田间指导、组织培训等方式,向农民普及现代化农业知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再者,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包括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化监管主体,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进行监督。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踪。此外,加强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建设,集合分散农户,统一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等服务。最后,提高农民的标准化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标准化对农产品质量和自身利益的重要性。
3、定制化发展趋势
“定制农业” 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载体,用会员制拓展用户,是一项顺应新需求的农业模式。它的卖点不仅是农产品,还可吸引城里人前来体验、观光、消费,与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定制农业主要有托管定制、认领定制、会员定制等形式。消费者可以委托承租主体按照个性化需求生产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享受 “自家” 土地生产的农产品;也可以对生产经营主体的 “一亩田”“小菜园”“一头牛” 认领购买,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相关配套生产和管护服务,消费者则按照个人意愿自主经营,体验农耕过程。
定制农业通过引入科技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对作物生长的全程监控和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高要求。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农产品,并在生长过程中进行监督和参与,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还延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许多地方还将定制农业与旅游、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吸引游客体验、观光和消费。
当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发展定制农业提供了多方面支撑。如新修订的《农业农村标准化管理办法》,为定制农业提供了标准化基础;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智慧农业新场景,为定制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
但发展定制农业也面临一些难题,如技术应用成本高、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和掌握程度有限、推广难度大,以及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前期投入较大、信息不对称、市场需求不稳、物流配送成本高等。目前,多地都在开展定制农业的积极探索,如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向农民传授先进技术;开辟融资渠道,针对定制农业提供专项贷款;建设乡村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加大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预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农产品行业政策影响
1、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据市场调研报告进行披露,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等政策措施,对农产品的价格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例如,农业补贴政策通常会使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以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进口关税的调整也会影响农产品的进口量和价格。具体来说,政府补贴范围的扩大和标准的提高,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从而增加农产品的供应量。当供应量增加时,市场价格往往会下降。而进口关税的调整则会影响农产品的进口成本,进而影响国内市场的价格。如果提高进口关税,进口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国内市场上的进口农产品数量可能会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有利于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或上升。反之,如果降低进口关税,进口农产品的成本降低,进口量可能会增加,这会给国内农产品市场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可能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下降。
2、政策对农产品供需关系的影响
政府的农业补贴和市场监管政策对于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具有关键作用。例如,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的农业补贴政策,可能会导致供应过剩的情况,从而使农产品价格下跌。相反,政府的节约熄灯政策或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可能会导致农产品供应不足,进而推高农产品价格。农业补贴政策可以通过激励农民增加生产投入、扩大种植面积等方式,增加农产品的供应量。当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供应过剩的情况,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而政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可能会使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无法进入市场,从而减少市场上的农产品供应量。此外,政府的节约政策也可能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倡导节约粮食等政策可能会使消费者减少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供需关系。
3、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可以通过直接补贴、税收退还等形式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政府通过改善农产品市场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政策措施,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政府的直接补贴政策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例如农业补贴新政策中加大对农业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支持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多致富机会。税收退还政策可以减少农民的生产经营成本,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改善农产品市场环境,如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整合农产品资源,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和销售渠道拓展,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加农民的销售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提高农业附加值,也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来源。
瞭原调研报告网(yjbzr.com)隶属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英文简称:XYZResearch),是国内领先的市场调研、企业研究、行业研究及细分市场研究、专项调研、各类研究报告等服务供应商。瞭原咨询依托专业的专家团和高级分析师团队通过有效分析复杂数据和各类渠道信息,助力客户深入了解所关注的细分市场、各类行业报告、市场分析报告,包括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市场进入策略、用户结构等,以及深度研究目标企业组织架构,市场策略、销售结构、战略规划等,帮助企业做出更有价值的商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