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
研究报告
动态监测
排行榜
2023年中国碳中和产业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报告
来源:瞭原调研报告网 时间:2023-11-07

产业概况

碳中和定义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报告显示,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政策背景

自《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气候变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 气候变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做出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提出后,各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地区相继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相关工作快速推进。

碳中和政策背景

中国碳中和的策略选择

中国将以“减排为主、吸收为辅”的思路实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两条路径的主次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碳中和技术路线。

减少碳排放”主要是通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来实现,需要对经济体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做出大规模的调整。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能源被大量消耗在基础制造业(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的“生产型能源消费结构”的国家来说,存量上的调整相当于“伤筋动骨”,难度巨大。而且由于我国大量信贷流向基础制造业的企业,所以如果减排过程中操作不当将会导致大量资产和资源浪费、闲置,还可能造成大量坏账,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增加碳吸收”是增加吸收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只做增量投入,不涉及存量改造,短期内社会经济运行不会受到较大影响。具体来说,“增加碳吸收”这条路径主要分成“生物固碳”和“技术固碳”两个思路来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的再次利用。

生物固碳

“生物固碳”又可以分成两大类:林业碳汇和海洋碳汇。

林业碳汇

森林可以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起来。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随着植物和土壤呼吸、植被死亡、人工砍伐等方式释放出去,另一部分被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形成碳汇。但同时需要考虑的是植物呼吸作用、死亡后燃烧等会释放二氧化碳。“气候中性碳”理论认为,从最新的生态学研究来看,森林吸收的碳和排放的碳基本相等,无法对气候产生影响。另外,已有大量研究指出,造林并不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最有效的手段,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比如,在高纬度地区造林反而可能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造成升温;再生林达到原始森林固碳能力需要几十、上百年;人工林树种单一且往往在成熟前就再次被砍伐等。

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蓝碳”)的概念是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中被植被和土壤固定的“绿碳”所提出的,指的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和存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根据联合国的测算,有大约93%的碳都被暂时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三分之一也是被海洋吸收的。因此海洋是与森林等陆地生态系统同等重要的“碳库”。海洋碳汇的发展重点是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尽管它们只是整体海床上极少一部分,但其能捕获和存储大量的碳,并将这些碳长期埋藏在海洋的沉积物中,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与林业碳汇一样同样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研究指出,海洋中的碳很可能处在循环状态,短时间看可以增加,长期看,排放和吸收也是相等的。

因此,依靠碳汇来进行碳吸收的思路有巨大的争议,目前尚未能形成统一共识。

技术固碳

一方面技术固碳目前经济成本高昂,另一方面由于制造、运输碳捕捉相关设备、碳捕捉设备工作等需要消耗能源、产生碳排放,所以技术固碳的“碳成本”也同样高昂。因此,在技术固碳能够被大规模、低成本和低碳排放地应用之前,技术固碳无法成为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手段。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到80%左右;到2030年,降低到75%左右;到了2060年,比重要降低到20%以下。另外根据《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中对各类型能源装机量的占比规划,我们进一步确认了中国选择了以“减少碳排放”为主,“增加碳吸收”为辅的碳中和实现路径

产业链剖析

目前,我国碳中和产业链核心产业架构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前端强调能源结构的调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中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发展机制的完善等;后端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度,促进资源品的回收再利用;自然循环端加强生态碳汇,包括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增加碳吸纳量。

此外,碳交易也是碳中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并发挥着积极作用。碳交易实质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碳中和产业框架

产业链前端能源替代的代表性企业有三峡能源、华能国际、长江电力、中国核电等;中端节能减排的代表性企业有包钢股份、万华化学、中航机电、东方电气等;后端碳吸收代表性企业有福建金森、远达环保、青山纸业、永安林业等;碳交易环节的代表性企业有中成碳资产、上海环境、恒生电子、中材节能等。

碳中和产业架构

碳中和产业架构

碳中和产业架构

实现碳中和的五大路径

从全球来看,电热力部门、工业部门、交运部门都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部门。中国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三个领域合计碳排放占比超过90%,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节能减排的关键领域。从碳排放源出发,中国碳中和的路径主要包括源头减排、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回收利用、负碳技术。除此之外,公共部门也承担着环保减碳的责任。其中,电力部门脱碳路径比较清晰,即发展光伏、风电替代火电,交运部门的减碳技术更为成熟,目前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发展快车道,而工业部门减碳的难度最大,一方面要靠能源替代(绿电代替化石能源,如电解铝),另一方面,要靠电气化(如钢铁行业)或新技术、新工艺(如水泥)。

1、源头减碳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煤炭、石油等七石能源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原料端减碳是指通过政策的手段,压缩工业部门的产量,行业产能落后的企业将被淘汰,能源消耗和碳非放将大幅下降,基于数据分析,源头减量在一级市场上目前还未显山路水。

2 、能源替代

能源替代指用排碳量更小的能源来代替常规的化石能源。具体的方式有氢能化、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氢能化、电气化指交通行业、建筑行业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用氢能和电力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又称清洁能源,是指可从自然界不断开发并长期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既可以直接代替化石能源使用,也可以用来制造电力等二次能源。

3、节能提效

节能提效路径是指节能服务公司通过给企业或项目制定相关计划成管理方法来达到节能减非的自的。这是一种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目前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

4、回收利用

回收利用指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可部分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经过回收、加工处理,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这种路经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备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原生资源的使用,从而减少初次生产中的碳排放。

5、负碳技术

负碳技术是指吸收转化二复化碳的技术手段。目前中国碳中和行业的负碳技术主要有三种:碳汇造林、生物炭技术和碳捕捉技术,碳汇造林是指以减少环境碳非放为主要目的,生物炭技术是由生物质能原料经热解形成的木炭,埋于上坝中增加上埋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碳捕捉技术是捕捉大气中二氧化破并封存至地下安全场所的技术。

研精毕智市场调研隶属于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研精毕智英文简称“XYZResearch”),是国内领先的行业研究及企业研究服务供应商。通过有效分析复杂数据和各类渠道信息,助力客户深入了解所关注的细分市场,包括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市场进入策略、用户结构等,包括深度研究目标企业组织架构,市场策略、销售结构、战略规划等,帮助企业做出更有价值的商业决策。
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010-53322951
专属分析师
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08:00 - 24:00
热门报告 定制报告 深度报告 行业洞察 专家库
×
客服 客服
客服
定制需求
需求
提交
咨询 咨询
咨询
联系人
电话 电话
电话
010-53322951
18480655925 微同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订阅号
服务号 服务号
顶部 顶部
顶部
×
提交您的服务需求
关闭
联系人资料
*公司名称
联系地址
企业邮箱
*手机号码
*联系人
职务
备注
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需求 项目详细需求 (可展开填写)
close
项目需求
本次需求产生背景:
被研究产品或服务:
被研究企业或细分行业:
您期望的研究国家或地区或城市:
本次研究涉及的内容:
本次调研重点关注的内容:
期望产生结果:
您期望的研究方法(有或者无,我们会根据项目难度决定):
预计启动时间:
预计完成时间:
预算情况: